近年來,我國人工智能產業在技術創新、產品供給和行業應用等方面實現快速發展,形成龐大市場規模。
伴隨以大模型為代表的新技術加速迭代,人工智能產業呈現出創新技術群體突破、行業應用融合發展、國際..." />
近年來,我國人工智能產業在技術創新、產品供給和行業應用等方面實現快速發展,形成龐大市場規模。
伴隨以大模型為代表的新技術加速迭代,人工智能產業呈現出創新技術群體突破、行業應用融合發展、國際合作深度協同等新特點。
為進一步加強人工智能標準化工作系統謀劃,加快構建滿足人工智能產業高質量發展和“人工智能+”高水平賦能需求的標準體系,更好發揮標準對推動技術進步、促進企業發展、引領產業升級、保障產業安全的支撐作用,今年6月,工業和信息化部會同中央網信辦、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標準委四部門聯合印發《國家人工智能產業綜合標準化體系建設指南(2024版)》(以下簡稱《指南》)。
《指南》搶抓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先機,堅持創新驅動、應用牽引、產業協同、開放合作,完善人工智能標準工作頂層設計,強化全產業鏈標準化工作協同,為推動我國人工智能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匯聚發展合力 規范基礎秩序
近年來,我國人工智能產業快速發展,不僅涌現出一批新模式新業態,還與傳統產業、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深度融合,賦能千行百業數智化轉型。
與此同時,人工智能產業存在的概念認知不一致、評測體系不統一、生態小而散等問題日益突出,亟待凝練行業共識,規范產業發展秩序。
標準作為各利益相關方協調一致的產物,在有助于推動技術路線收斂,增強技術和產品的適用性,服務產業生態建設,匯聚產業發展強大合力的同時,還能進一步劃清技術紅線,設立市場門檻,保障安全底線,規范產業發展基礎秩序。
在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主管部門的指導下,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聯合國內主流人工智能領域產學研用單位,按照人工智能產業需求支撐《指南》起草工作。如何把握好人工智能這項顛覆性技術的發展與治理節奏是標準體系編制的一大難點。
具體來看,《指南》需要重點解答四個問題:
——人工智能標準體系如何適應人工智能的高速發展進程?
考慮到人工智能技術高速迭代,《指南》統籌先進性和適用性,既著眼當前我國人工智能發展現狀,提出“CA機器學習”“CC大模型”“CF計算機視覺”等急用先行標準化任務;也適度超前布局未來三年人工智能發展趨勢,提出“CI智能體”“CL具身智能”“FB科學智算”等前瞻性標準化任務,整體構建滿足產業發展需求、先進適用的人工智能標準體系。
——人工智能標準體系如何平衡技術發展與安全治理?
考慮到我國人工智能處于關鍵發展時期,需以安全保發展、以發展促安全,實現技術創新與監管創新的同步演化、同頻共振,《指南》統籌發展與安全,例如“G安全/治理”不過分規范技術層面的安全性,主要從產品整體評估的角度提出安全和治理標準化任務,在明確安全底線的同時保障技術發展。
——人工智能技術棧復雜、應用場景多樣,軟硬件兼容適配成本高,人工智能標準體系如何增強產業鏈上下游協作?
《指南》統籌單點突破和全棧協同,一方面針對人工智能基礎層、框架層、模型層和應用層,分別研制“BA基礎數據服務”“BB智能芯片”“BG開發框架”等關鍵標準,推動產業鏈各環節高質量發展;另一方面圍繞人工智能硬件平臺、軟件平臺、模型算法和產品應用的全棧協同需求,針對性增加“BH軟硬件協同”等部分,注重軟硬件協同、集成適配等跨層級標準研制,推動人工智能全棧互聯互通,提升整體效率。
——隨著人工智能領域國際競合步入新形態,人工智能標準體系如何促進我國優勢產品走出去?
《指南》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確保建設內容既符合我國產業發展特色,又與國際主流技術路線和生態體系相融合,推動人工智能管理體系、風險管理能力模型等重點標準互通互認,提升全球人工智能治理互操作性,塑造我國參與人工智能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建立符合當前發展階段的人工智能標準體系
在廣泛征集人工智能“政產學研用”多方意見建議的基礎上,《指南》堅持創新驅動、應用牽引、產業協同和開放合作四大原則,構建了由基礎共性、基礎支撐、關鍵技術、智能產品與服務、賦能新型工業化、行業應用、安全/治理七部分組成的人工智能標準體系框架,以指導有關標準的制修訂工作。
優化產業科技創新與標準化聯動機制。《指南》提出,加快智能芯片、開發框架、大模型等人工智能領域關鍵共性標準研究,推動智能體、具身智能、科學智算等先進適用的科技創新成果高效轉化為標準。
以大模型標準化建設為例,一方面,對于技術供給方,《指南》提出要推動大模型產業生態高質量發展,促進行業內形成統一架構和通用要求,率先研制國家標準《人工智能預訓練模型第1部分:通用要求》;另一方面,對于用戶需求方,《指南》要求規范技術產品評測指標和方法,促進大模型與應用場景雙向對接、高效落地,研制國家標準《人工智能預訓練模型第2部分:評測指標與方法》《人工智能預訓練模型第3部分:服務能力成熟度評估》。
加強人工智能全產業鏈標準化工作協同。《指南》推動統一接口、適配規程等人工智能軟硬件協同標準實施,加快模型即服務(MaaS)、檢索增強生成(RAG)等智能服務標準研制,強化人工智能全技術棧互聯互通水平,提升人工智能系統整體效率。
例如,在人工智能軟硬件標準化方面,一方面,針對智能芯片、人工智能服務器等選型需求,提出統一的標準化人工智能系統性能測試基準(AISBench),研制國家標準《人工智能服務器系統性能測試規范》;另一方面,針對芯片、框架、模型和應用的跨層級兼容適配需求,搭建人工智能接口標準族(AICL),規范人工智能軟硬件協同API,研制國家標準《人工智能異構人工智能加速器統一接口》《人工智能深度學習框架多硬件平臺適配技術規范》。
堅持企業主體、市場導向。《指南》面向行業應用需求,構建以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為核心的標準化應用場景,獨立提出“E賦能新型工業化”以及其中的細化任務,推動工業行業智能化升級,并協同推進人工智能與金融、醫療、交通等重點行業高水平融合應用,依托行業大模型系統技術要求、行業企業智能化升級評估等標準提升智能化行業解決方案的規范化水平。
深化國際標準化交流與合作。當前,人工智能對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等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成為全球競爭制高點,主要國家紛紛加大人工智能戰略布局、資源支持和國際合作,并強調科技發展與標準化的有機聯動,構建“事實標準”。人工智能標準化成為擴大市場影響力、提升產業生態話語權、打造國際貿易競爭力的主要抓手。
《指南》鼓勵我國企事業單位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攜手全球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共同制定人工智能企業管理能力評估、人工智能可持續等重點領域國際標準,加快ISO/IEC42001:2023《人工智能管理體系》采標和認證,打造全球人工智能產業融通發展的標準化模式。
在上海舉行的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一家人工智能公司推出的“具身智能本體”跳舞機器人,吸引觀眾前來參觀(2024年7月5日攝)
黃曉勇攝/本刊
多元化協作一體化推進
《指南》由四部門聯合發布,是一套全面、系統、科學的人工智能標準化體系建設方案,有助于引導和支撐人工智能產業持續健康發展,《指南》的實施也必將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政產學研用多元化參與。
同時,人工智能與腦機接口、人形機器人、自動駕駛等前沿科技呈現交叉融合的發展態勢,“人工智能+”行動正在推動人工智能技術賦能千行百業,在《指南》實施過程中,妥善處理多領域、多行業協調問題,形成發展合力,也是標準利益相關方需要統籌協調的實際問題。
此外,考慮到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迭代、交叉融合等特點,在《指南》實施過程中需要注意科技創新與標準化的有機結合,確保標準內容符合技術和產業發展趨勢;并且,加強國際國內標準化技術組織間的協作,確保標準內容在跨行業、跨領域、跨國家等多維度的互聯互通互操作。
具體來說,落實舉措包括:
強化標準鏈和創新鏈協同,支撐人工智能領域科技創新。
一是建立高效聯動機制,促進科技創新與標準創制供需對接,推動將先進適用的技術攻關成果快速轉化成標準;二是編制人工智能領域標準圖譜,開展國內外標準比對分析,明確標準長短板和發展規劃;三是加強全產業鏈標準化協作,推動人工智能技術研發、標準研制與專利布局同部署、同推動,促進產業鏈鍛長補短。
強化重點標準供給保障和宣貫應用,支撐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和轉型升級。
一是瞄準產業急需,面向數據質量、評測基準、互聯互通等重點問題,“急用先行”研制相關標準規范;二是突出應用導向,加強跨行業、跨領域標準化技術組織的協作,協同推進人工智能與重點行業融合應用;三是加強示范推廣,推動行業協會、標準化技術組織等開展人工智能標準體系、重點標準的宣貫。
強化國際標準化和區域內標準互通,支撐人工智能國際貿易和交流合作。
一是推動相關單位積極參與ISO、IEC、ITU等國際標準化活動,貢獻中國方案,傳遞中國理念;二是凝聚產學研合力,組建多元化、高水平的人工智能國際標準專家團隊,不斷提升我國國際標準提案數量和質量;三是通過金磚國家、“一帶一路”等國際合作機制,推動區域內標準互聯互通,提高中國標準影響力。
(作者為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信息技術研究中心主任)
本網站轉載的所有的文章、圖片、音頻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如因無法聯系到作者侵犯到您的權益,請與本網站聯系,我們將采取適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