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積極運用數字技術、綠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這再次強調了傳統產業的重要性,也指出了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主要方向和關鍵手段。
傳統產業是國民經濟的基本盤。近年來..." />
日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積極運用數字技術、綠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這再次強調了傳統產業的重要性,也指出了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主要方向和關鍵手段。
傳統產業是國民經濟的基本盤。近年來一些地方“喜新厭舊”,積極布局新興產業,卻忽視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甚至將傳統產業當成低端產業“一刀切”簡單退出,不僅不利于保持經濟平穩發展,還可能帶來產業空心化等風險。我國傳統產業體量大,在制造業中占比超過80%,是支撐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為新興產業提供市場空間和發展支撐,新興產業發展壯大又為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提供新技術、新設備,兩者相輔相成,都是培育新質生產力的主陣地。
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內在要求。不可否認,在要素成本上升、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等因素影響下,傳統產業的比較優勢逐步減弱。一些傳統產業面臨生產效率低下、產業基礎不牢、創新能力不足、綠色發展欠缺等問題,亟待轉型升級以應對國內外雙重挑戰,提升產業競爭力。一些原本具備國際競爭優勢的傳統產業,要適應科技進步、消費升級等變化,必須及時調整才能滿足市場需求,鞏固優勢。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所依賴的技術創新、要素創新等,都是新質生產力的應有之義。
數智技術是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的有力抓手。實踐證明,在研發、設計、生產、管理等各環節,傳統產業應用數字技術、綠色技術不僅能降本增效,還能精準對接市場供需,拓寬銷售渠道,催生新業態,帶來新增長點,實現新舊動能接續轉換。比如,依托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個性定制、一件起訂的柔性化生產模式變為現實,能更好更快響應市場需求變化,縮短設計周期,降低生產成本,并形成新商業模式。
要充分發揮人工智能的“頭雁”效應。人工智能是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中最重要的變革驅動力量,已在研發、生產、管理全環節廣泛應用,涌現出上百種場景和模式。以小模型為代表的專用智能應用,正從工業視覺識別等外圍應用加速向生產制造環節深入滲透;以大模型為代表的通用智能應用,在設備維護、產品設計等領域不斷取得突破。我國人工智能技術創新、產業規模等在全球處于領先水平,緊緊抓住這一優勢,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有望實現彎道超車。
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是重點也是難點。轉型成本高、試錯能力弱讓不少中小企業對數字化轉型望而卻步,存在“不想轉”“不敢轉”“不會轉”等突出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應立足分類推進、精準施策。不同發展階段的中小企業轉型需求各不相同,數字化改造方式也應各有側重,比如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和規模以上工業中小企業可著重實施重點場景改造,小微企業則更適合推廣采用普惠性數字化服務和產品。各地應結合自身產業特點,探索推動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創新路徑。
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是一場持久戰。目前,我國累計培育421家國家級智能制造示范工廠,建成萬余家省級智能工廠,中國“燈塔工廠”總數已達72家,占全球42%,確實有效提升了傳統產業的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但總體看,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還存在技術更新速度緩慢、數據要素效能發揮不夠、關鍵核心技術能力不足等問題。需久久為功,在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網絡化聯接上下更多功夫,鼓勵龍頭企業帶動產業鏈上下游推進數字化轉型,進而推動產業園區和集群整體加快數字化改造升級,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注入更多新動能。
本網站轉載的所有的文章、圖片、音頻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如因無法聯系到作者侵犯到您的權益,請與本網站聯系,我們將采取適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