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尊盤(湖北省博物館供圖)
曾侯乙尊盤于1978年出土于湖北隨州的曾侯乙墓,是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這件戰國時期的盛酒器玲瓏剔透、巧奪天工,陳列在湖北省博物館的曾侯乙展廳。每天成百上千名游客慕名前往展廳“打卡”,端詳其繁縟的紋樣,數一數其數以百計的“零部件”,無不驚嘆于它的巧奪天工。
曾侯乙尊盤的內部結構是什么樣?文物全身究竟有多少只爬獸和小龍?2400年前的工匠如何鑄造這件驚世之作?近年來,湖北省博物館聯合故宮博物院,成功運用工業CT技術,首次獲取了尊盤完整的三維結構模型,并精心制作了三維數字化復原視頻。
曾侯乙尊盤三維結構模型(尊局部)。曾侯乙尊盤三維數字化復原視頻截圖
這一視頻為觀眾呈現了曾侯乙尊盤的內外全貌——尊盤四面對稱,由尊和盤兩件器物組成。整個尊有1具尊體和33只附件、19只U形鎖扣,并通過32處鉛錫焊、23處銅焊接連成一體,就連尊體頸部4只爬獸的舌頭都有焊接的痕跡。盤沿一圈鏤空蟠虺紋分8段,與盤體鑄接而成。整個盤有1具盤體和44只附件,通過8處鑄接、52處鉛錫焊、4處銅焊接連成一體。
故宮博物院文物保護標準化研究所所長曲亮介紹,尊盤有很多復雜的鏤空工藝,傳統掃描無法獲取。本次復原主要運用工業CT技術,可以穿透高密度的青銅器,把肉眼看不到的內部結構都探查出來。
“曾侯乙尊盤的三維數字化復原視頻是國內首次系統利用CT數據制作得到的解讀青銅器文物工藝的視頻,也是現代科技手段在文物工藝認知上的優秀示范。”曲亮說。
“曾侯乙尊盤是先秦時期最復雜、最精美的青銅器。此前沒人能完全了解尊和盤內部的結構,因此這件文物至今無法被真正復制。”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張昌平說,如今通過三維數字化復原,將曾侯乙尊盤研究的學術成果展現出來,讓觀眾真正感受到這件文物“很厲害”。
江旭東在成果發布會現場講解復原過程。新華社記者喻珮 攝
項目負責人、湖北省博物館文物保護中心研究館員江旭東說,這項工作先后10余人參與、歷時近4年時間完成,看到文物愛好者這么驚喜,他也倍感振奮。“這件數字化‘復制件’拓展了文物研究的深度,拓寬了文物展示利用的維度。曾侯乙尊盤的復制件問世,未來可期。”江旭東說。
本網站轉載的所有的文章、圖片、音頻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如因無法聯系到作者侵犯到您的權益,請與本網站聯系,我們將采取適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