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瞳工作室出品
科技日報記者?王延斌 策劃 趙英淑?滕繼濮
春節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展示的舞臺。舉國歡慶團圓的日子里,越來越多的非遺項目走到舞臺中央。
2024龍年大年初一,國..." />
深瞳工作室出品
科技日報記者?王延斌 策劃 趙英淑?滕繼濮
春節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展示的舞臺。舉國歡慶團圓的日子里,越來越多的非遺項目走到舞臺中央。
2024龍年大年初一,國家級非遺白紙坊太獅隊首次在北京北海公園進行舞獅表演;近30位非遺傳承人帶著“看家絕活”亮相南京夫子廟;在濟南市文化館,剪紙、面塑、結藝等非遺傳承人現場向青少年“面授機宜”……
記者多方采訪后發現,借助科技力量,眾多非遺在傳承人手中不僅“活”下來,還以新的花樣火了起來,成為百姓精神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一個個現象級文化產品誕生
“科技+非遺”有多動人?
大年初二,在西安長安樂·一帶一路文化藝術中心《無界·長安》的演出現場,觀眾享受到了一場非遺與科技相融合的藝術大餐。
這場由張藝謀導演的中國首部大型駐場觀念演出,將秦腔、皮影、木偶等陜西代表性非遺項目與極富張力的前沿科技相融合,將傳統文化與新媒介、新技術、新藝術形式相結合,讓觀眾在“獨一份”的視聽體驗中感受非凡的陜西魅力。
濃濃年味兒里,非遺元素四處皆是。與科技的結合,將舞臺上的非遺大戲引向高潮。
北京鐘鼓樓下圍滿了觀眾,“文物守護人”“中軸線文化遺產保護監督員”等12位敲鐘代表,輪番接力敲響數字大鐘投影藝術裝置。該裝置通過多元定制化全息圖像制作,呈現出斗轉星移、四時更迭、物候變化。
大年初五,在四川自貢中華彩燈大世界景區,新材料、新光源以及機械傳動擔當大任:技術人員首次采用水溶性樹脂塑形,制作現代版“無骨燈”,用聚氨酯發泡劑制作明麗、輕盈的云彩;用3D打印工藝和光敏樹脂材料為燈組人物塑形,這是他們繼鋼骨架支撐、絲架立體造型分色裱糊工藝之后,又一次大膽嘗試……
“科技+非遺”組合頻頻“出圈”,造就了一個個現象級文化產品。對此,騰訊云副總裁、騰訊文旅行業負責人方騰飛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當前老百姓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旺盛,非遺作為優秀傳統文化代表,通過數字科技能夠高效宣傳和展示其內在之美,提高了公眾對非遺的認知度和喜好度。同時,新技術助力“老樹開新芽”,通過沉浸式、主題化、互動化、特色化的非遺產品和場景化開發,實現供需兩旺和可持續化發展。
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教授、非遺傳播研究中心主任楊紅一直從事非遺研究,也關注科技在推動非遺傳承中的作用。
楊紅表示,非遺是前人的創造,被認同繼而沿襲,也歷經了不少創新改良,經歲月沉淀得以存續至今。“非遺傳承從古至今伴隨著自主自發的‘創新’,包括與生產力水平提升相對應的技術更新。”
科技在非遺傳承中應當扮演什么角色?
楊紅認為,不應是替代、取代式的創新,而是創造條件、創新模式來促進活態傳承,讓科技助力更多非遺發揮價值、回歸日常、返潮當代。
“隱身”工藝這樣被看到
香云紗,是世界紡織品中唯一用純植物染料染色的絲綢面料。“香云紗染整技藝”是國家級非遺。然而,申遺成功后,香云紗仍鮮為人知。
“孤芳自賞時,深藏身與名”,我國各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或多或少都曾經歷過這樣的境遇。
香云紗染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廖雪林介紹,從蠶到繭,抽絲織成坯紗,一匹香云紗的誕生,需要經歷“三洗九煮十八曬”,其制作至少用時一年。因此,受天氣和地域的影響,香云紗染整工藝較難呈現于游客眼前。
如何讓這樣精致的非遺廣為人知?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的團隊在機場、高鐵站搭建香云紗藝術裝置。參觀者可佩戴虛擬現實(VR)設備,體驗香云紗染曬五大工序和天氣日光循環效果。攝像頭會捕捉參觀者的動作,結合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AIGC),并生成紋樣,最后通過激光雕刻在香云紗上。參觀者完成所有體驗后,將獲得一份獨特的香云紗紀念品。
在河南洛陽,國家級非遺唐三彩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高水旺借助互聯網,采用3D技術、AI技術創作復刻了唐三彩流失海外文物馬、駱駝、器皿、人物等,并將這些科技文化作品帶進校區、社區。
高水旺團隊的科技成果不止于此。他們在洛陽隋唐大運河文化博物館項目中實現材料、釉料和構件等重大技術突破,并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
香云紗的“新生”、唐三彩的“進化”指向一個事實:非遺傳承需要更多表達方式,需要更多科技手段介入傳承全過程。
“科技要精確、有效助力非遺保護,應與國際、國內保護非遺的主要措施相匹配。”楊紅介紹,國際上主張從確認、立檔、研究、保存、保護、宣傳、弘揚、傳承和振興9個方面保護非遺;我國則以立法的方式明確了采取傳承、傳播等措施予以保護。“科技推動非遺傳承可在全程化、精準性上發揮作用。”
打開手機,記者點開一款“泉潤非遺”數字藏品,看見實體非遺被搬到虛擬世界——通過3D建模,幕布后面翻飛的濟南皮影被生動還原,侯氏社火臉譜、紋案樣式高精度呈現……除了這些360度展示的細節,記者還能在手機上看到其成形過程。
提高消費者體驗感,是非遺打開市場的有效方式,“非遺+科技”則提供了一種途徑。方騰飛告訴記者,騰訊文旅與甘肅省文旅廳聯合建設了甘肅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數據平臺,以數字化方式記錄、保存和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首批次共630項國家、省、市、縣四級非遺檔案數據已經成功“上云”。
抓住年輕人的心成為共識
“2018年之前,還沒有人找我買泥塑作品。”四川“欽齋泥塑”傳承人李長青說起這些不免心酸。
欽齋泥塑是土生土長的民間藝術,但長期以來處于眉山腳下,不為外界熟悉。在困難面前謀發展,李長青瞄上了3D打印技術。他發現,相比傳統泥塑,3D打印泥塑省了一個做泥型然后翻模的環節,更快、更精確。
3D打印技術讓欽齋泥塑煥發了青春,更讓李長青在短時間內賣出100余套泥塑衍生品,并與一些商家有了長期合作。
“收益的高低并不重要。”李長青說,通過數字技術、人工智能等現代科技的應用,以及抖音、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平臺的傳播,使非遺年輕化、生活化。
濟南皮影歷經百年,有過輝煌過往,也曾瀕臨失傳。
“爺爺曾悲觀地判斷,‘濟南皮影到了我這一代,或許就沒了。’”但當接力棒到了“85后”李娟手里時,皮影戲不僅“健在”,還“活”得很好。
李娟組建了一支以“80后”“90后”為主的“皮影女團”,并開發出一系列頗具創意的文創產品。
在她看來,皮影要想發展,一方面,需要更多“新鮮血液”。她認為,與年輕人結合,皮影可以很“國潮”;要“擁抱”網絡,到年輕人的陣地去擴大影響力;此外,要加大創新力度,融入百姓生活。
抓重點,抓住年輕人的心,這是非遺傳承人的共識。記者發現,越來越多的“90后”“00后”投身非遺傳承大潮中,苦練技藝,融會貫通,并借助新技術、新手段,推動非遺在網絡上破圈。
“能再捏一個冰墩墩嗎?我家有一對雙胞胎,要是我只帶一個回去就不好交代了。”這一幕出現在北京冬奧會期間,摩納哥親王阿爾貝二世與國家級非遺“北京面人郎”傳承人、“90后”郎佳子彧的對話。
郎佳子彧打理下的“北京面人郎”能紅火,主要抓住了兩點:在主題上與時代結合,在技巧上精益求精。
如今,郎佳子彧正在嘗試將面塑跟新技術手段結合在一起,比如做一些機械可動的面塑作品,與聲光電等數字技術發生碰撞,讓北京面人郎變得更新潮。
找準創新發力點是關鍵
南京云錦木機妝花手工織造技藝,是第一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入選了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
云錦分為織金、庫錦、庫緞和妝花等四大類。前三類已可用現代機器生產,惟有妝花的“挖花盤織”“逐花異色”至今仍只能手工完成。
楊紅在調研中發現,當代,絲織新品不斷研發,壓縮了云錦的生存空間。由此,很多傳承人擔心:“如不干預,妝花手工織造技藝即會瀕臨失傳”。
楊紅也提到雕刻技藝的例子——電腦編程控制的雕刻機械使得石雕、木雕轉向批量化生產,只有人物面部刻畫等工序還保留手工雕刻,對工藝價值、技藝傳承都造成了巨大影響。
“傳統工藝美術是最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清華大學美術學教授李硯祖曾撰文指出,從生產經營來說,機械化、自動化是方向,值得提倡;但從手工藝本身的價值和技藝傳承來說,這種機械化和自動化又是值得質疑和探討的。作為非遺的工藝技藝保護,應該有傳統的和手工的這兩種限定。
華僑城旅游投資管理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吳彤曾發問:“當一個項目不再是由手工和傳統的技藝生產制作的時候,而是工業化批量生產,它還是非遺嗎?”
在非遺傳承中,科技應找準著力點和發力點。
方騰飛介紹,科技易介入的是非遺資源的數字化采集,保護與傳播展示;科技不好介入的是非遺資源的產品化和創意化開發。
這樣一來,非遺傳承面臨的主要困難則是如何挖掘和創新非遺的當代價值和消費轉化,同時提升傳承人的市場化運營能力和現代化傳播能力。
“非遺之美在于其手工匠心”。這是多數傳承人的共識。
以“薄、香、酥、脆”而聞名的山東省淄博市周村燒餅是國家級非遺項目。這種傳統地方特色小吃自誕生以來,一直沿用純手工制作技藝,原料也是選擇味道純正但價格偏高的國產芝麻和甘蔗糖,從而保留了原汁原味。
不過,山東周村燒餅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兆海向記者透露:“我們也曾經嘗試使用全自動流水線來生產燒餅,但機器打的燒餅雖然大小統一、厚薄均勻,口感卻是硬而不酥,連芝麻都掛不住。”
非遺擁有自己的生存之道。正如張兆海所言:“如果沒有在制作工藝和原料選取上幾十年如一日的堅持,非遺不可能一直生存到今天。”
各種非遺境遇不同,幾家歡樂幾家憂。太原理工大學藝術學院實驗中心主任李烽表示,無論是借助傳統方式,還是應用新的技術手段,都是適應發展的過程,成功的核心在于融合和創新,融入當代,融入生活,以創意獲得關注和認可。
“只有將傳統真正融入現代社會,才能擁有市場,進而形成產業;符合現代人的興趣和審美,才會有‘流量’。”李烽說。
傳承不是“一個人的戰斗”
“科技手段與傳統非遺深入結合的過程中,經歷了三個階段。”中山大學教授宋俊華認為,一是“玩具”階段,新科技手段需傳統文化為其站臺;二是“鏡子”階段,新技術服務傳統文化,為傳統服務、傳統工藝站臺;三是融合階段,傳統手工藝和新興科技手段經過融合發展后創造出一種新的文化形式和手工藝形式。
從“玩具”到“鏡子”再到融合,背后離不開國家政策的落地與各方推動。
2021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提出深入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工程,切實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水平。
2022年,文旅部、科技部等十部門印發《關于推動傳統工藝高質量傳承發展的通知》,要求深化推進中國傳統工藝振興,推動傳統工藝高質量傳承發展。
在利好政策推動下,學界關注、企業運作、資本入駐、百姓付出都成為非遺傳承與復興的重要力量。
“蘇繡這項非遺的傳承,不是靠一個人的力量就能完成的。”曾經耗費1.2億針完成一幅繡品,被譽為“蘇繡皇后”的江蘇省非遺傳承人姚建萍說,“政府部門通過培訓設班、長期結對等方法,把民族地區的刺繡產業振興起來,一大批村民通過自己的手工勞動過上了好日子。”
非遺傳承,關鍵在人。“傳承人是文化實踐的繼承者、創造者和傳授者,是非遺存在的核心。”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商學院教師、湖南省梅山文化研究基地研究員李瓊認為,一些非遺項目由于技藝難度高、勞動強度大且耗時多、收入低,很少有人愿意學,需要采取多種措施來提高傳承人的社會與經濟地位。
據了解,我國先后發布《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暫行辦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辦法》,為傳承人的認定與培育提供了政策支撐。
在政策因素、人為因素、市場因素、資金因素之外,科技因素正在非遺傳承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當前我們已經置身數字經濟與智能時代的浪潮之中,我們擁有了包括AIGC、大模型等將深刻改變文化的生產方式、交互方式。面向未來,技術在非遺傳承中不可或缺,同時也為非遺傳承帶來新可能。”方騰飛說。
(科技日報記者馬愛平、頡滿斌、孫越、韓榮對本文亦有貢獻)
本網站轉載的所有的文章、圖片、音頻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如因無法聯系到作者侵犯到您的權益,請與本網站聯系,我們將采取適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