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碧輝煌的故宮坐落在畫面中心,萬里長城翻越巍峨群山,從玉制的窗框中延伸出來,五爪金龍盤旋畫面之間,呈現出龍脈升騰的磅礴氣勢……這就是海峽兩岸青年數字藝術家共同創作的數字藝術藏品《中國版圖-北京..." />
金碧輝煌的故宮坐落在畫面中心,萬里長城翻越巍峨群山,從玉制的窗框中延伸出來,五爪金龍盤旋畫面之間,呈現出龍脈升騰的磅礴氣勢……這就是海峽兩岸青年數字藝術家共同創作的數字藝術藏品《中國版圖-北京》。近日,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采訪了來自中國臺灣的數字藝術家、上海交通大學集團設計研究總院文旅院副院長鮑達芃,講述“大美中國”數字藝術藏品誕生的故事。
“《中國版圖》是‘大美中國’數字藝術文化工程中第一個系列數字藝術藏品,其最初的想法是邀請海峽兩岸的數字藝術設計師,特別是青年設計師一起創作一系列主題繪畫作品。用設計的語言將中國版圖上34個省(區、市)的人文風景、民俗風尚、歷史典故、有代表性的動植物等國之瑰寶、文化傳承,再一次展現在大家的視野中。”今年4月,鮑達芃帶領上海交通大學規劃研究總院和LEDC臺北光環境設計中心的18人團隊共同開啟了《中國版圖》版權類數字藏品的設計創作,其中有一大半是臺灣青年。
數字藝術藏品生于硅谷,它的出現為用戶提供了長期的趣味性和社交性,也為實體經濟注入新活力。2017年,第一個“加密朋克頭像”一經面市就成了年輕人和科技潮人紛紛追捧的“身份象征”。當數字藏品進入中國,只有和中國的文化、傳統、底蘊充分融合碰撞才能真正成為中國的“文化象征”。
海峽兩岸青年數字藝術家共同創作的數字藝術藏品《中國版圖—北京》。受訪者供圖
然而,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如何用新興的方式呈現兩岸青年心中共同的“大美中國”,做到“通過一張圖來認知一個地方”?怎樣設計出能夠代表中國的數字藏品?無論是大陸青年還是臺灣青年,這都是一項“觸及情懷”的工作。這也對這個兩岸融合的藝術家團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們希望能通過《中國版圖》,把科技和藝術連接在一起,把中國的過去和未來連接在一起,打破隔閡,也把臺灣和大陸的人心連接在一起。
比如,提起故宮的IP,大陸設計師的印象是壯觀的建筑、悠久的歷史,而在臺灣設計師眼中則是臺北故宮的“翠玉白菜”“東坡肉石”“毛公鼎”等典藏。團隊在交流中碰撞出了共創的火花,隨著討論的深入,他們發現大陸設計師更能總覽中國的人文地貌和非遺傳承,在傳統音樂和地方美食上如數家珍,而來自臺灣的設計師恰好能用插畫的形式,表現出中國文化的氣質和內涵。“插畫的形式比傳統的水墨風格更容易貼近年輕人的口味,又比當下流行的賽博朋克風格更加內斂,能夠實現‘叫好又叫座’。”大陸青年設計師黃瀅說,“《中國版圖》所體現的‘國寶、國潮、國韻’,也是我們此次設計的著力點。”
要用心做好傳承和創新,還需要大量采風來認識真實的中國。兩岸設計團隊多次走進北京、浙江、廣州、四川等地的歷史文化景點和自然旅游景點,因此,在韻味和意境的把握上也更加貼近。比如北京篇的畫面中,不管是中國紅的用色,還是五爪金龍、長城、太和殿這些元素的應用,都強調了大國首都的氣勢;浙江篇的意境則立足在唯美和一個“情”字之上;廣州篇想表達的是簇簇茶棉和猛虎下山所呈現的生機勃勃;而四川篇則體現了天府之國的“巴適”和慵懶。鮑達芃介紹:“像北京的故宮、杭州的西湖、成都的‘熊貓’,以前大家都是從臺灣新聞上得到資訊。對團隊來說,走進當地人文和自然旅游景點的過程,也是一次學習和認知提升的機會。”
作為中國臺灣臺北科技大學綠建筑研究所和中國文化大學創意科技中心的客座教授,鮑達芃每次回到臺灣做講座,都會向臺灣青年介紹來大陸旅游的必去“打卡點”。從上海外灘的“萬國建筑”、海派的夜景文化到浙江的西湖、雷峰塔、莫干山的名人故居,鮑達芃說,在臺北故宮能看到著名的《富春山居圖》,他也希望臺灣青年看過黃公望的真跡,有朝一日還能到今天的富春江走一走、看一看,真正領略祖國的地理和人文。
從2007年第一次受邀來到大陸、參與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夜景觀工程建設,到2009年的廣州亞運會、2010年上海世博會等夜景觀工程的建設,再到近年來走進浙江、安徽和江蘇等地的鄉村,參與休閑農業旅游建設,協助打造莫干山等鄉村度假旅游模式……15年來,鮑達芃見證著、參與著大陸旅游業的發展。他說:“把一個作品做好的成就感是很令人享受的。《中國版圖》既能夠讓我們藝術家的想法得到很好的表達,又能幫助地方文化得到一定的弘揚,還能讓世界通過數字藝術的方式更了解中國,讓兩岸同胞更了解自己的家鄉和祖國。如果有一天,大家爭相收藏一張或一套《中國版圖》并引以為傲時,我們的內心將是最享受的。”(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詩童)
本網站轉載的所有的文章、圖片、音頻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如因無法聯系到作者侵犯到您的權益,請與本網站聯系,我們將采取適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