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三位中國工程院院士齊聚安徽省淮南市,對采煤沉陷區水面種植重點項目階段性成果進行評估。評估顯示,淮河能源控股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淮河能源”)全國首次試驗的采煤沉陷區水面種植浮床..." />
8月22日,三位中國工程院院士齊聚安徽省淮南市,對采煤沉陷區水面種植重點項目階段性成果進行評估。評估顯示,淮河能源控股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淮河能源”)全國首次試驗的采煤沉陷區水面種植浮床水稻獲得成功,第一批早稻已完成頭茬收割,畝產約280公斤。
淮河能源在安徽省內的煤礦位于華東腹地、淮河兩岸,因長期開采煤炭形成的沉陷區呈現“下沉深度大、沉陷范圍廣、穩沉時間長、地下水位淺、積水占比高”等特點。近年來,淮河能源與安徽理工大學等單位密切合作,實施“采煤地表沉陷區水面種植關鍵技術及模式研究與示范”科研項目,探索將采煤沉陷區水面打造成“漂浮式綠色稻田”,拓寬采煤沉陷區耕地找回途徑。
淮河能源資環部生態修復監管高級主管蔣忠利介紹,“漂浮式綠色稻田”位于該市鳳臺縣顧橋鎮鳳棲湖公園西北側采煤沉陷積水區,試種面積為50畝,包括納米膜模式18畝,種養模式30畝和浮筒模式2畝,試種水稻品種6種。該項目于今年2月完成立項,3月底完成項目招標,4月啟動現場試驗,5月完成水面載體鋪設、同步開展水稻育秧,6月完成水稻移植。目前,各品種水稻長勢良好。
淮河能源資源環保部專家陳曉輝介紹,該項目是企業落實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積極開發各類非傳統耕地資源的一次探索實踐,通過把下沉的土地重新“抬”出水面,不僅填補了采煤沉陷區綠色治理的空白,也是沉陷區新舊動能轉換的又一生動實踐探索。
陳曉輝表示,首期試種成功后,淮河能源還將在此基礎上推行漁農互補模式,形成“水上浮床種植農作物+水下網箱養殖水產品”立體模式,既能充分利用沉陷區水面,又能恢復采煤沉陷區原有土地的部分種植功能,實現水面種植與水下養殖、水底增肥土壤與水面種植土循環利用、沉陷區水域利用與生態環境修復三個統籌。
本網站轉載的所有的文章、圖片、音頻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如因無法聯系到作者侵犯到您的權益,請與本網站聯系,我們將采取適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