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固廢綜合利用向生態修復領域轉變的新用途
煤矸石綜合利用與生態修復高層研討會在內蒙古烏海召開
中國戰略新興產業融媒體記者 陳雯
7月7日,由中國宏觀經濟學會、中國國土經濟學會、中國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促進會聯合主辦,中國社會工作聯合會、內蒙古自治區發展改革委、烏海市人民政府作為支持單位,烏海市發展改革委、烏海市烏達區人民政府協辦的“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煤矸石綜合利用與生態修復高層研討會”在內蒙古自治區烏海市召開。來自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自然資源部等有關部委和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礦業大學等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緊扣新質生產力、煤矸石綜合利用、生態修復、生態有機農業、土壤修復、服務鄉村振興等進行深入研討。
中國社會工作聯合會會長、原中央國家機關工委副書記陳存根,國務院原副秘書長、十二屆吉林省政協主席江澤林,中國宏觀經濟學會高級顧問、國家發展改革委原秘書長韓永文,中國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促進會理事長楊春光,環境能源資源專家、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名譽會長康義出席研討會。
中國宏觀經濟學會會長徐善長出席并致辭。他在致辭中指出,近年來烏海市煤矸石綜合利用與生態修復工作成效顯著,走在全國前列,這次研討會在烏海市召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如何將煤矸石“變廢為寶”,需要政府加大對科研的支持力度,鼓勵企業和科研機構聯合攻關,吸引更多企業投向煤矸石綜合利用領域,深化“政學產研用”協同發展,開發適合我國實際情況的高效利用技術,共同推進煤矸石綜合利用與生態修復工作高質量發展。
內蒙古自治區發展改革委二級巡視員焦秉智在致辭中指出,研討會上,各位專家共同探討循環經濟發展和煤矸石高效利用產業技術發展的方向前景,研討交流煤矸石綜合利用與生態修復的方法路徑,希望通過本次會議,讓社會各界都來關注類似煤矸石利用這樣的循環產業的發展形勢,搭建起深度合作的橋梁,充分發揮各自的資源、人才、科技、資金等優勢,凝心聚力,攜手共進,共同推動煤矸石綜合利用產業高質量發展,為建設好祖國北疆亮麗風景線增光添彩。
烏海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務副市長李冬代表烏海市委市政府致辭。他指出,大會搭建起一個產學研交流互促平臺,為烏海市生態建設、產業轉型增添“智力引擎”。希望大家能夠把烏海市作為科研成果轉化和新技術應用的示范區,我們將全力創造良好的創新與應用環境,與大家攜手塑造固廢資源化利用新優勢,催生循環經濟發展新動能,助推烏海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二級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博導劉建明以《新質生產力與煤矸石綜合利用——利用煤矸石優化土壤生態系統的原理、技術和應用》為題作主旨報告。他代表科研團隊分享了中科征途生態科技集團自主研發的礦物(煤矸石)生物菌肥、礦物(煤矸石)生物有機肥、礦物(煤矸石)土壤修復劑等的市場覆蓋情況和典型案例。
中國國土經濟學會理事長、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研究員肖金成,中國投資協會農投會會長、國家發展改革委農村經濟司原巡視員胡恒洋,科技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原副主任卞曙光,國家發展改革委環資司原二級巡視員楊尚寶,中國宏觀經濟學會副秘書長陳弘仁,國家發展改革委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李金峰等出席。
會上,發布了中科征途生態科研團隊長期研究的煤矸石生態利用新途徑:鑒于煤矸石和煤炭是古代富碳的有機土壤被埋在地下后經煤化作用而成,因此可通過科技創新讓煤矸石再度活化進入今天的土壤生態循環、并提升土壤生產力和生態質量。從而真正實現煤矸石的生態循環利用并同時培育了農業耕地系統的新質生產力。
研討會期間,中科國環煤矸石綜合利用科創中心暨生態修復循環經濟有機農業示范園,由中國社會工作聯合會會長、原中央國家機關工委副書記陳存根、烏海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務副市長共同李冬揭牌成立。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汪誠文、中科院西北生態環境研究院研究員周劍、中科征途生態科技集團董事長郝金玲分別作為科創中心發起單位代表發言。
會后,與會嘉賓圍繞“煤矸石綜合利用‘變廢為寶’與生態重建”主題進行實地調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