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由于當地農牧民過度放牧,導致生態體系失衡,這里的土地沙化率一度高達80%。如今,沙地正披上綠裝,逐漸恢復昔日的風采。
5月15日,在內蒙古通遼市科左后旗甘旗卡鎮巴克要系統化治理項目區,沙地上綠意盎然。新華社記者 連振 攝
通遼市境內有沙地4000多萬畝,科爾沁沙地有一半以上位于該市境內,其中科爾沁左翼后旗土地沙化最為嚴重。通遼市計劃依托國家和自治區重點生態工程項目,力爭到2030年全面打贏科爾沁沙地殲滅戰。近年來,依托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等國家重點生態工程,一批生態建設項目持續在科爾沁沙地實施。
多年的防沙治沙工作,讓朝克吐摸清了科爾沁沙地的“脾氣”,近年來,朝克吐帶領治沙團隊發明的“深栽淺埋”法,在造林綠化工作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深栽淺埋”種植法是一種適用于中、大喬木苗和部分灌木大苗的新型栽植技術,特點是深坑栽苗、淺層覆土,是傳統種植技術的細化和改進。“科爾沁沙地的沙礫粗,蒸發快,所以用‘深栽淺埋’法既能保水,又能抗風沙。”朝克吐說。
這一技術的應用和推廣,正讓科爾沁沙地加速披綠,也讓其他“三北”地區受益。數據顯示,2013年以來,“三北”防護林的人工造林工程,采用“深栽淺埋”技術種植的苗木成活率由過去的50%左右提高到了90%以上。
5月15日,在內蒙古通遼市科左后旗甘旗卡鎮巴克要系統化治理項目區,工作人員在給一棵楓樹澆水。新華社記者 連振 攝
據了解,科左后旗還因地制宜栽種樟子松等鄉土樹種。“樟子松、五角楓是典型的鄉土樹種,也是科爾沁沙地的原生樹種。” 中國林科院荒漠化研究所研究員王鋒表示,殲滅戰并不是要把所有沙地都消滅掉,在某一區域,有喬木、有灌木、有沙、有草才是生態系統穩定的一種表現,只要能保持平衡,沙地自然會固定。
“楓樹是這里的一張名片,我們在植樹造林過程中也優先選用鄉土樹種。”朝克吐說,“宜林則林、宜草則草也是我們治沙的一條準則,在科爾沁沙地殲滅戰打贏的時候,一定能再現它疏林草原的風貌。”
5月15日,在內蒙古通遼市科爾沁沙地“雙百萬畝”綜合治理工程努古斯臺項目區,沙地上綠意盎然(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連振 攝
在科左后旗“雙百萬畝”綜合治理工程努古斯臺項目區,五角楓、樟子松、油松等樹木綠意盎然,濕地內水鳥翔集,環境優美。朝克吐指著遠處一棵楓樹說,原來這里黃沙漫天,方圓百里僅存這一棵楓樹,真是“一樹獨綠”。如今,這里“萬樹成蔭”,努古斯臺項目區已經成了一個小旅游景區,不少市民來這里休閑納涼。這棵樹也見證了各族群眾團結一心治沙的奮斗歷程,被譽為“團結樹”。
本網站轉載的所有的文章、圖片、音頻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如因無法聯系到作者侵犯到您的權益,請與本網站聯系,我們將采取適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