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讀(二)
發揮雙創示范效應 打造高質量就業載體
曾紅穎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社會所研究員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持續推進對我國實現比較充分就業做出了重要貢獻。繼2018年日均新設企業超過1.8萬..." />
專家解讀(二)
發揮雙創示范效應 打造高質量就業載體
曾紅穎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社會所研究員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持續推進對我國實現比較充分就業做出了重要貢獻。繼2018年日均新設企業超過1.8萬戶后,2019年日均新設企業達到2萬戶,全國新設市場主體再創新高,達2179萬戶,蓬勃發展的市場主體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推動我國就業結構的持續優化。但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對就業市場造成較大的沖擊。需要科學研判、分類促進、精準施策。在這種背景下,國務院辦公廳國家《關于提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示范基地帶動作用 進一步促改革穩就業強動能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正式印發。
一、目標:雙創示范基地每年新增百萬就業崗位
創新驅動發展,就業普惠民生,搭建起創新與就業橋梁的是創業。根據案例研究,我們發現創業帶動就業的內在機制:創業者作為就業市場參與主體,從其創業動機分析看,沒有帶動就業意愿,甚至從控制成本的角度,更傾向于技術取代人工,但客觀上企業的發展需要維持自身人力資源合適規模基礎,同時也需要產業鏈協同和市場服務支撐,這對就業產生三方面的影響:第一就業創造效應,指企業自身發展需要合適的人力資源規模。第二,就業拉動效應,指企業為最優發展,通過第三方勞務派遣公司、合作企業直接帶動就業數量,產業鏈上下游的需求和物流是拉動了社會就業最明顯的領域。第三市場規模吸納效應,對原輔料需求、對包裝和輔助物料的需求、拉動上下游企業發展,形成創業企業對就業的第三級傳導機制。通過解剖麻雀的案例分析,成功創業企業對就業的綜合拉動效應能達到1:5左右。
以國家雙創示范基地為觀察點,我們發現四個創業帶動就業的新增長點:
第一,數字經濟是創新創業主戰場,也是支撐就業的基本盤。網絡平臺企業在就業崗位創造方面持續發力。創造千萬級就業崗位的平臺公司越來越多,如阿里巴巴的電商平臺、滴滴的打車服務平臺、豬八戒網的專業服務人才網絡、美團和58同城城市服務等。
第二,市場分工日趨成熟,與全球供應鏈相得益彰的是多層次、寬領域、大中小企業結合緊密協作的分工網絡,創造了大量的就業崗位。如平板閱讀器一個普通的電子產品,其中按鈕開關一個功能模塊,竟然有200多家企業協作生產,細分高效協作的供應鏈網絡為就業創造了巨大空間。
第三,區域層面出現了超大城市的高強度就業需求中心、新一線城市搶人大戰,與全域的返鄉創業網絡全面互動的新就業格局。特別是下沉市場的不斷發力,意味著就業內生能力的普遍增強。
第四,創新驅動的產業領域產生了一批高增長、高質量就業的龍頭企業。如互聯網、電商、人工智能、新消費、教育培訓、金融等領域,這些龍頭企業的高質量就業創造能力不俗,就業拉動能力可期。
以上新趨勢表明,國家雙創示范基地正在從探索階段邁向引領發展階段,有能力每年創造百萬級高質量就業崗位。
二、舉措:5大領域12類鼓勵創業帶動就業政策出臺
當前受新冠疫情沖擊,國內中小企業復工復產、初創企業和雙創基地發展遇到一系列問題,中小企業是就業大頭,勢必對就業市場造成影響,加之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國際市場不確定因素增加,《意見》從強化創業帶動就業平臺建設、增強返鄉入鄉創業能力支撐、實施社會服務創業帶動就業示范行動、完善高校創業教育體系、提升大企業創業就業帶動作用5個領域,提出了12類具體的、可操作的措施:
一是在強化創業帶動就業平臺建設方面,部署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牽頭出臺系列靈活就業政策;針對中小企業資金壓力加大,由財政部落實創業擔保貼息;地方政府著力支持創業帶動就業重點項目;示范基地面向四類重點群體提供專業化創業服務,強化政策聯動協同機制,充分釋放創業創崗潛能;
二是增強返鄉入鄉創業能力方面,重點做好項目支持、項目引導、領軍人才發掘培育、創業培訓及公共服務保障工作,著力優化返鄉入鄉創業的發展環境;
三是實施社會服務創業帶動就業示范行動,圍繞托育、養老、家政、家電回收等社會亟需服務領域開展新業態、新模式創新創業支持服務,實施社會領域創業標桿項目,培育新就業增長點;
四是完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支持課程建設、能力培育、科技成果轉化緊密結合的高校創業就業生態體系建設,支持不同類型創業基地聯動發展,逐步解決人才供應結構性問題;
五是提升大企業創業就業帶動作用,支持大企業的產教融合項目、“互聯網平臺+創業單元”模式,發揮大企業穩崗創崗作用;
三、特征:對沖短期波動 立足長效長遠
就業總量與結構是宏觀經濟真實狀態根本指標,穩就業居當前宏觀政策之首,既要應對短期沖擊的風險,更要立足長效機制的建立。創新創業能力建設、健康的創新創業生態環境、內嵌的激勵機制、兜底保障制度、高效的治理體制一個都不能少。《意見》提出三個聚焦:聚焦系統集成協同高效的改革創新,聚焦更高質量更充分的就業聚焦,聚焦持續增強經濟發展新動能,抓住了就業問題的牛鼻子。
解決就業問題的關鍵是推動改革和發展,發展的源頭是創新,中國50%-60%的新增就業人口是大學生,未來這一比例還將進一步上升,因此創新的戰略布局是搞好創業教育,創業教育是傳統高等教育的升級或拓展,完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進步空間依然很大。根據對人社部調查大學生創業數據分析,過去五年在校創業(畢業當年)和畢業5年內創業比例是18:82,在校大學生創業2018年約為1.49%,按照畢業當年和5年內大學畢業生統計,共有8.3%的大學生創業,從學歷和專業背景及創業領域看,其中1.72%是技術創新導向的,大約是14萬個。大致相當于全國3千所高校,每年每所學校培養出10個技術創新型創業者或團隊,總體上大學生創業比例不高。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經濟下行壓力增大,市場環境復雜多變,大學生創業更趨理性,需要教育機構采取更有效的措施為學生創新創業護航,切實把能力提升作為高校學生職業發展的必備技能。
高校教師創業和高校衍生初創企業偏少,需要激發教育機構內創業主體的內生動力帶動更多就業。對京津冀、長三角和川渝地區部分重點高校院所的調研發現,盡管近年來國家針對高校院所創新創業教育、教師離崗創業、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推出一系列清弊除障的改革和政策舉措,但由于教育的專業性定制化水平較低、政策的操作性集成性總體不足以及缺少示范性代表性強的正面典型案例等原因,高校教師的創業熱情仍然沒有充分調動,高校衍生初創企業的能力受到制約。美國科學聯盟的報告發現,源于大學的基礎研究帶來的創新是許多公司成功的根基,大學衍生的公司能比其他類型公司創造更多工作崗位,對地區經濟具有更明顯的拉動作用。因此,要進一步擴大創業帶動就業,就應當著力激發教育機構內創業主體的內生動力。
雙創政策出臺以來,我國創新創業環境全面深化,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蓬勃發展,為比較充分就業提供了有力的支撐。立足長遠、著手當下,克服疫情給雙創示范基地和初創企業帶來的實際困難,謀劃改革大事、發展大計,各地各部門及全社會深入實施《意見》政策措施,將推動創新創業和發展動能再上新臺階,推動創業帶動就業成為穩就業重要支撐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