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戰略新興產業融媒體記者 陳雯
新能源高速增長之際,國家層面對新能源消納的指導新政發布了。5月29日,國務院發布《2024-2025年節能降碳行動方案》(以下簡稱《行動方案》),明確了今明兩年節能降碳的具體目標和行動路徑。光伏、儲能、氫能、新能源汽車等多個行業將受益。
《行動方案》提出,我國將通過化石能源消費減量替代行動、鋼鐵行業節能降碳行動等十大行動穩步推進節能降碳。也明確,我國將繼續大力促進非化石能源消費,在保證經濟性前提下,資源條件較好地區的新能源利用率可降低至90%。
新能源利用率95%標準下調至90%,意味著,一些因利用率指標而受到制約的光伏項目可順利開展,新能源裝機將打開增量空間。
光伏的成長機會有兩個階段,一是新能源整體滲透率不高的階段,該階段不需要考慮儲能的度電成本等成本;二是新能源整體滲透率較高的階段,這個階段就需要考慮消納所發生的成本了。
2015-2016年,受補貼政策的影響,風電和光伏裝機容量增速迅猛,然而所發的電量難以得到高效利用,消納問題顯得尤為突出,棄風率和棄光率居高不下。
為解決這一問題,2018年10月,國家發布了相關文件,明確提出要確保棄風、棄光電量逐年下降,并設定了到2020年時,光伏發電利用率需高于95%的目標。這一目標被稱為“95%的消納紅線”。
>>山西省芮城縣學張鄉光伏電站。新華社記者 詹彥/攝
在95%的消納紅線下,各地若要啟動新的風光電項目,首要考量便是其歷史消納表現。棄風棄光問題嚴重的地區,在新增風光電裝機方面的投入將受制約。
但隨著新能源滲透率的持續攀升,“經濟性消納”的問題也隨之提上日程。這個時候,就不能不計一切代價去消納新能源了。
因為煤電深調和儲能的度電成本遠高于新能源度電電價時,強行保證消納利用率所需的巨大代價并不劃算。與其如此,不如合理放棄部分風能和光能,以實現更高的經濟效益。
在新能源裝機量持續飆升的浪潮里,95%新能源消納紅線也終于松動。
6月4日,國家能源局發布《關于做好新能源消納工作 保障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通知》,確定部分資源條件較好的地區可適當放寬新能源利用率目標,原則上不低于90%,并根據消納形勢開展年度動態評估。
6月6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六部門發布《關于開展風電和光伏發電資源普查試點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按照普查基礎良好、對象覆蓋全面、具有區域典型性的原則,選擇河北、內蒙古、上海、浙江、西藏、青海等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作為試點地區,以縣域為單元,開展風電和光伏發電資源普查試點工作。
過去,新能源消納紅線這一關鍵指標,旨在確保新能源發電能夠高效地被電力系統所消納,避免過多的棄風、棄光現象;如今,消納紅線“松綁”,利用率由95%下降至90%,則打開了光伏裝機的市場空間。
這不,全國首個積極落實該政策的地區來了。
6月3日,寧夏回族自治區發布了一則關于做好新能源消納工作的公告,確定新能源利用率下限為90%。
2023年以來,隨著國家“沙戈荒”“寧湘直流”配套等大型光伏基地項目并網,寧夏光伏裝機持續增長。截至去年12月31日,寧夏新能源裝機突破3600萬千瓦,達到3600.15萬千瓦,光伏裝機達到2136.5萬千瓦,最大充電電力228萬千瓦,提升新能源利用率1.4個百分點。
消納紅線“松綁”,地區新能源新增裝機容量或將顯著增加,而終端需求的增大,則有望緩解當前新能源產業鏈所面臨的產能過剩問題。
6月11-15日,SNEC PV+第十七屆國際太陽能光伏與智慧能源大會在上海舉行。大會首日,來自行業頭部光伏企業掌舵者的發言中,“最強內卷”成為關鍵詞。
“產業變化兩重天,行業遭遇歷史上最強的‘內卷’,供需嚴重錯配。”協鑫集團董事長朱共山表示,現下國內光伏行業從硅料到組件全產業鏈集體承壓。
董明珠談及當下光伏行業的競爭格局,也表達了個人對制造業的感觸:“市場不相信眼淚”,協同發展是必然的,但競爭是更需要的。
光伏是典型的周期成長性行業,在大約每五年一次的周期里,供需都會有明顯變化。
天合光能董事長高紀凡建議,產學研要協同創新,上下游要協同發展,“光伏產業是一個相互關聯、相互依存的產業生態,20多年的發展歷程可見,各自為戰、過度競爭,只會導致過熱、過冷的交替循環。”
光伏產業的供需拐點會到來嗎?
財通證券研究所分析,光伏板塊主材環節供需比普遍高于140%,2024年仍有進一步增加的趨勢。鑒于行業龍頭普遍現金流充足,且行業的重資產屬性使得停產成本較高,龍頭停產或退出的意愿較低,供需問題短期或許難以顯著好轉。
那么,處在“最強內卷”、陷于價格戰內,行業應該如何破局?除了市場這一“無形”的手,政府調控“有形”的手也至關重要,有助于行業走出低谷。
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北電力大學新能源電力系統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劉吉臻認為,一方面,由于推進節能降碳、能源轉型工作,需統籌考慮能源系統的經濟性,避免不合理、不成熟的新能源技術過早產業化可能造成的技術路線和經濟投資鎖定效應;另一方面,通過部署一批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等科學研究項目,能夠引導相關科研院所、高校、企業及早布局并更加積極投身節能降碳關鍵技術攻關。
當過熱的投資和盲目的產能擴張沒有收獲相應的回報,有些貿然跨界進入新能源領域的企業,就選擇了退出或延后相關項目;而那些擁有核心技術、有國際化運營水平的企業,選擇了出海布局。
但近期有消息顯示,多家在東南亞地區設有工廠的光伏企業在進行生產計劃的調整。
比如,天合光能方面稱,公司在泰國和越南的產能即將進入停產檢修狀態,類似的檢修在每年年中都會進行。天合光能還稱,公司在泰國和越南的產能主要面向美國,由于美國市場需求受到一些政策環境影響,短期會有波動。
隆基綠能則表示,公司持續推動全球基地工廠的數字化升級和技術改造,因此出現不同區域基地的生產計劃調整。
5月,美國針對中國光伏新能源企業再次“揮刀”,宣布進一步提升進口自中國的光伏電池關稅。在歐美等國家的貿易壁壘之下,東南亞一度成為中國光伏企業的“避風港”。
近期,美國還宣布對進口自柬埔寨、馬來西亞、泰國和越南的晶體硅光伏電池發起雙反調查,使得企業“迂回”出口的策略難以奏效。
不僅是光伏,新能源汽車也同樣被掣肘。6月12日,歐盟委員會披露了對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征收的臨時關稅水平,中國車企最高或面臨38.1%的關稅,引發巨大爭議。
國內新能源裝機量高是事實,新能源產業的技術、產業鏈和制造管理水平領先歐美,這也是事實。
如何讓中國的綠色產業惠及全世界?根據以往中國家電產業的經驗,把產業鏈留在國內,光靠出口貿易,是解決不了問題的,通過“買買買、合合合、圈圈圈、大大大”搞產業的方式,也行不通。
“誰到海外,誰就是寧德時代的英雄。”去年底,寧德時代員工的電腦桌面被統一設置成這樣一句標語。
寧德時代2024年總裁辦1號文件是一封出海動員信,由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親自發出。曾毓群在信中表達:2024年國際局勢瞬息萬變,但新能源大勢是國際共識,暫時的不確定性反而給有能力的人更多機會。
走出去,到海外布局產業鏈,是龐大產能的一個出路。
商業規則在改變,游戲邊界在重塑,企業要早做準備。